close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沒有颱風都吹斷葉片台灣風電面臨風險

 

一、蔡政府的風電政策錯在哪裡?

 

(一)忽略歐洲無颱風而台灣颱風頻繁

   台灣的風力發電設備並不是自產,多來自歐洲,但歐洲風電大國都無颱風,因此歐洲風電廠商製造的設備並無抗颱經驗,其材料也未必適合台灣,台灣花鉅款購置歐智風電設備實在風險很大,考慮不週。台電公司在台中高美濕地安裝14風力發電機組,日前再風颱風因素下,因瞬間強風,11號機組的3支葉片遭吹落,事實上以往曾發生多次風電設備被颱風吹斷事件,2015年蘇迪勒颱風將高美濕地的6座風力發電機吹倒,損失7.8億元,而北海岸石門發電站,則有一台塔架折斷,另一台是機艙與葉片燒損,高度大部分為30公尺。台中港之風力機已商轉12年,為台電第一期引進之風機,而石門風力機則商轉11年。風力機向荷蘭購買,每座造價約為新台幣七千七百萬元,每座機組每年約可供電450萬度,原設計之抗風級數為16級風,蘇迪勒颱風在台中梧棲港之陣風亦為16級風,卻造成嚴重受損。2016年不敵梅姬颱風狂風吹襲,台中高美濕地的12號風力發電機,3根長達30公尺的葉片全被吹斷,殘骸掉在草叢光是修理費就要花1380萬。

    而2018年強烈颱風“瑪莉亞”在福建連江黃岐半島登陸造成兩起風力發電設備事故,即:大京風電場8號風機倒塔,23號風機葉片折斷、地基鬆動和閭峽風電場14號風機塔筒折斷事故。為此,福建政府要求對風電機組塔筒螺栓、地基、機電設備開展全面的隱患排查,特別對颱風期間機組運行參數超限的風機全面檢查正常後方能開機。

(二)不扶植本土風電工業只讓外商獲利

    蔡政府花大錢購置外國風電設備,事實上進口的風電機少則六千萬多則上億元,非常昂貴又難修理,若被風吹斷還要從歐洲運來零件,曠日費時又無效率,風電投資的鉅款並無法增加國人就業機會,在台灣高大的歐洲發電機並不見得適合台灣颱風頻仍第,台灣應該扶植本土工業發展能抵抗颱風且小巧易修的風電設備。

(三)離岸風電購置合約未考慮台灣利益

   外國廠商以高出國際價格很多的電價向台灣出售風電獲取暴利,且合約是前幾年電價高,後幾年電價低,容易造成外國廠商賺飽了就跑,颱風風險要台灣自負。

、抗颱設計

二、抗颱設計

 

近年來,颱風造成風電事故甚多,我國的風力發電業指對於颱風的研究還處於茫然階段,很多問題並未解決。我沒有去現場,不能給事故原因下定論。風電被颱風吹斷可能與幾個方面因素有關:一是與風力發電機組本身設計的抗颱風性能有關,二是與機組維護保養不當有關,三是與事故風場所處的地理位置、地形特點等有關。颱風是東亞各國沿海常見的災害天氣,其影響範圍廣、平均風速大、湍流強度高、風向變化快、持續時間長,對風電設備有著驚人的破壞力。通常可導致葉片斷裂、塔筒折斷、機艙罩傾覆等事故。到目前為止,風電領域仍然非常缺少對颱風原始數據的測量和積累。

離岸風電對颱風的適應性分兩個層面,第一個層面是抗颱風,需要考慮綜合性能。通過研究颱風特性,保證各部件強度滿足颱風機型標準。機組承載部件不會發生失效。第二個層面則是利用颱風,最大程度提升發電量。目前各廠商對抗颱風設計有所差異,除在部件加強的基礎上增加後備電源實時對風外,也有廠商選擇被動自由偏航的技術路線,保持偏航不鎖定,讓風把機頭吹到下風向位置。颱風的湍流、突變風向、陣風和極端風速等設計工況決定了風電機組的外部載荷和運行環境。在抗颱風設計中,首先要考慮應對瞬變風向,避免整體傾覆。根據目前已有的一些事故案例分析,葉片折斷現像比較常見,因此需要對葉片進行特殊的優化設計。

 

三、日本福島風力發電機由於高維護成本將被拆除給台灣的啟示

 

    日本政府消息人士稱,在2011年核災難發生後,福島縣建造的風力發電機成為災後恢復工作的象徵。福島縣政府引入海上離岸風電,為了商業化而進行了實驗研究,但由於多次故障降低了利用率,被認為是無利可圖的,賠錢貨將被拆除,台灣未建立自己的實驗離岸風電場吸收經驗並培植風電人才,花大錢搞離岸風電,其風險是很大的。